当代会计研究的缺憾与会计理论的基本逻辑(7)

来源: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8-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5.会计方法,为实现会计作用,会计主体对会计客体所采用的手段。会计方法是会计主体通过会计客体实现会计作用所采取的专门手段,是解决会计主体通

5.会计方法,为实现会计作用,会计主体对会计客体所采用的手段。会计方法是会计主体通过会计客体实现会计作用所采取的专门手段,是解决会计主体通过会计客体如何实现会计作用的命题。会计方法是会计主体对会计客体采取会计行为的方式、法则、技术,由能够实现会计作用的特定思维路径、会计行为准则、会计技术等构成。比如,实现会计作用所采取的会计反映与会计控制方法,各种会计行为准则、借贷记账法、会计报表、会计信息化技术、预算控制、作业ABC 等。“会计方法”概念是会计主体实现会计作用必不可少的手段,缺此也不可实现会计作用。因此,它也是有会计本质推理形成的会计理论基本概念体系中必要的概念之一。会计方法的合理、先进与否,受会计主体的主观能动力、主体与客体活动的容量与复杂度以及社会环境条件的制约。

6.会计环境,会计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制约因素。以上五个循序渐进的基本概念的界定,都涉及“会计环境”这个概念,并且在现实会计实践中,会计主体在实现会计作用的过程中,会计主体本身及会计客体,以及其采用的会计方法,都直接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会计理论逻辑的基本概念体系中,“会计环境”概念也是必需界定的一个基本概念,否则在解释现实会计现象、预测会计结果及其发展趋势时,会忽视这一重要元素。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上述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会计理论的基本逻辑。如果这个逻辑成立,则可依此推理中国会计理论的基本逻辑。

三、以“管理活动论”为起点的中国会计理论的基本逻辑

前文已述,会计的本质是一项管理活动,其作用在于界定会计主体“产权”与提升会计主体的资源配置效率。会计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管理实践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由特定社会区域的人群展开。因此,无论是会计主体还是会计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内含鲜明的社会特性即社会性。而社会与地理区域有紧密的关联。“社会”是由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人类社会研究中的“社会”多指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常用词有“国际社会”“美国社会”“中国社会”。因此“社会”一词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与地理区域边界紧密相关。因此,会计本质属性中,逻辑地附有社会性内涵。不同区域的社会中,文化、政治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社会性落实在国家地理界域中,就必然表现为会计的国家性。只要国家存在,会计的国家性就必然存在。任何试图将中国会计完全西化的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国家存在的历史阶段,会计的国家性就不可能丧失。中国社会是一个与西方社会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长期以来的汉文化的大一统思想传统,个人修身、家与国治理的一体化思维,以及我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世界特殊性。因此,中国会计理论的基本逻辑构建必需重视中国的社会特征。这个社会特征在中国会计理论逻辑中,主要体现于中国的会计主体、客体以及中国会计环境之中。

依照前述会计理论的基本逻辑,中国会计理论的基本逻辑构成是:1.会计(本质界定),社会的组织个体,运用价值手段对组织的资源配置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2.会计作用,明晰组织个体的产权和提升组织个体的资源配置效率。3.会计主体,中国社会中从事资源配置的一切经济与非经济组织。4.会计对象,会计主体进行资源配置活动所引起的价值运动过程。5.会计方法,为实现会计作用,而在中国社会的会计活动中采取的具体会计手段。6.会计环境,会计所处的中国社会环境。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对会计发展的约束条件。

上述概念的逻辑顺序与前文中会计理论的基本逻辑顺序相同。由上述六个基本概念构成的理论逻辑,可以讨论、推断出中国会计学的应用理论分支、中国会计的反映方法与控制方法、中国会计原则以及它们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可能变化与合理的变化趋势。

[1]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98.

[2]董大年.现代汉语分类词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648.

[3]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4:359.

[4]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2.

[5]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63.

文章来源:《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网址: http://www.fskxyfhjszz.cn/qikandaodu/2021/0803/880.html



上一篇:石墨烯在防腐涂料领域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探讨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投稿 |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编辑部|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版面费 |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论文发表 |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